【第四十二课】宝宝经常出现的6种症状

2018-09-03 10:31

宝宝出生6个月后

母体携带来的抗体逐渐消失

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

免疫力较低

消化系统又与免疫系统密切相关

宝宝身处各种菌的环境中

若喂养不当、细菌感染

极易出现积食、攒肚、腹泻等症状

让我们了解一下这几种症状

 
 
 

1

 
 

积    食

积食

是指小儿乳食过量,损伤脾胃,使乳食停滞于中焦所形成的胃肠疾患,多发生于婴幼儿。

主要有以下症状:

1、开始食欲不振,食量很小或含饭不咽;

2、舌苔又厚又白,还能闻到口气中有酸腐味;

3、不排大便或排便困难;
4、不吃东西,肚子仍鼓鼓的;

5、易哭闹和烦躁,睡觉总是辗转反侧,不踏实。

宝宝积食怎么办

01

饮食调节

 

宝宝出现食欲下降、咳嗽等积食症状,若没有其他外感症状,可采用饮食调节治疗。

一日三餐要减少食量,选择清淡的蔬菜、容易消化的米粥、面汤、面条等,不吃油炸、膨化食品,少吃甚至不吃肉类食物,可适当吃些鱼虾。

同时让宝宝多喝水,保证睡眠充足、及时排泄,积食情况就会逐渐缓解。

02

药物消食

宝宝的症状若没有缓解,需考虑消食药物

1、大便干:适合烂积丸等,帮助消积、化滞。

2、内热(表现为嘴唇红、睡觉烦躁等):适合小儿清热宁等,帮助消积、清热。

3、咳嗽:适用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等。

4、呕吐:适合藿香正气等。

药物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

 
 
 

2

 
 

攒  肚

攒肚:

宝宝在满月后消化能力逐渐提高,对母乳能充分地消化、吸收,导致每天产生的食物残渣很少,不足以刺激直肠形成排便。导致2—3天,甚至4—5天不排大便也没有痛苦表现,排出的大便仍然是黄色软便,没有硬结,量也不是特别多,这种常见的生理现象叫攒肚。

攒肚出现原因:

"攒肚"一般在宝宝两三个月的时候出现。主要是由于宝宝消化系统的不断完善,胃肠道的消化酶增多,肠蠕动增加又有规律,胃肠吸收功能有了很大改善,对母乳充分地消化、吸收。吸收后食物残渣很少,不足以刺激直肠产生排便反射,就出现了攒肚现象。

主要有以下症状:

1、 满月前后出现连续几天不排便的情况。

2、 在宝宝满月至宝宝两个月大期间经常出现2-3天,3-4天,甚至半个月不大便的现象。

3、 攒肚期间宝宝拉的便便是正常的黄色软便,状态正常,无痛苦

攒肚怎么办

01

定时把大便

 

因攒肚现象一般在2个月左右开始出现,所以在此时训练宝宝定时大便(如每天早、晚把大便)让孩子很早就形成良好的排便习惯。

02

每天坚持做腹部按摩

 

1)、用手掌轻轻摩擦婴儿的腹部,以肚脐为中心,由左向右旋转按摩10次休息5分钟,再按摩10次,反复进行3回。

2)、婴儿仰卧,抓住婴儿双腿做屈伸运动,即伸一下屈一下,共10次,然后单腿屈伸10次。这样会帮助宝宝肠蠕动,有利于大便排出。

03

适当多喝水

 

每天在两次奶之间喂一些白开水或菜水、果水,待到满4-6个月左右开始添加辅食就可以解决攒肚状况了。

04

刺激肛门排便

 

每天两次在宝宝吃奶后20—30分钟左右,用油质外用药(如金霉素软膏)涂在宝宝肛门口,垫上软纸,轻轻推按肛门,慢慢做10次。

 
 
 

3

 
 

便  秘

 

便秘

指的是大便干燥坚硬、秘结不通,2天以上大便1次,或虽有便意而排不出。

宝宝出现便秘的原因:

1、冲调配方粉时,奶粉相对多,配方粉与母乳相比,不易被婴儿消化且增加胃肠负担;

2、婴儿吃得太少,饮食不足,消化后液体被吸收,余渣少,致使大便少,变稠;

3、食物中含大量的蛋白质而碳水化合物不足,肠道菌群对肠道内容物发酵作用减少,大便易呈碱性、干燥;

4、小儿偏食,吃肉类,少吃或不吃蔬菜,食物中纤维素少,也易发生便秘;

5、肠道功能失常、生活不规律,不按时大便或环境变化和精神紧张等;

6、药物引起便秘,过量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,也会造成宝贝便秘。因为游离的钙元素,非常容易与肠道的食物残渣如草酸、植酸、磷酸、脂肪等结合。

维生素K——送钙回家  助钙成骨!

维生素D——促进钙吸收,钙的搬运工!

主要有以下症状:

●大便量少,干燥;

●大便难于排出,排便时有痛感;
●腹部胀满,疼痛;
●食欲减退。

便秘解决方法

1、要多喝水,多吃水果,蔬菜汁水,在进食青菜的基础上,服用益生菌,调节肠道菌平衡。

乐佳善优益生菌提示您:

宝宝服用益生菌,调理肠道菌平衡,有效抑制或缓解便秘症状!

2、母乳喂养,妈妈注意饮食结构的调整,多吃清淡食物,也要多喝水;

3、给宝宝做腹部顺时针按摩,每天两次,每次5—10分钟;

4、如多天未解,可用小儿开塞露或是肥皂条.动作温柔,但不能长期使用;

 

攒肚与便秘的区别

 


“攒肚”期间,宝宝只是便便的次数减少,但是便便的性状依然是稀糊状。而便秘,宝宝的便便就很干、很硬,这是“攒肚”和便秘的最明显区别。

此外,如果宝宝便秘,可能还会伴有睡眠不稳、便便时容易哭闹、烦躁不安等。而“攒肚”期间,宝宝的其他表现一切正常。“攒肚”只发生在宝宝2~6个月,便秘却在哪个阶段都可能发生。

 
 
 

4

 
 
 

腹  泻

 

婴儿腹泻

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症状,可以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,主要表现为腹泻和呕吐。

根据病情轻重,可分为轻型腹泻和重型腹泻。

轻型腹泻:每天数次至十余次,粪便呈蛋花汤样,偶有溢乳及呕吐,轻微腹胀等;

重型腹泻:每天十次以上,水样便,呕吐,发热、面色发灰,烦躁不安,甚则昏迷、惊厥,并有失水、电解质紊乱等症状。

发病原因:

1.细菌感染

如果宝宝腹泻严重(有时伴有呕吐),同时,还出现腹痛、脓血便、发烧等现象,那往往是细菌(比如大肠杆菌、沙门菌等)引起的。

2.病毒感染

在成人和小孩中都很常见,尤其是婴幼儿更易感染,引发胃肠炎的致病原多为病毒,最常见的是轮状病毒,多出现在秋季。

经丹麦科汉森长时间研究结果显示,LGG菌株可有效降低轮状病毒的感染几率。

乐佳善优益生菌,原装进口丹麦科汉森,LGG+Bb-12双菌株,单条单菌株不低于60亿活菌。

3.抗生素

宝宝在服用有抗生素的药物期间或用此类药物治病时,可能因为菌群失调引起腹泻。

4.配方奶

配方奶冲调不当也可能引起宝宝腹泻,所以,冲奶时要严格按比例加水。此外,宝宝也会由于配方奶的冲调用具消毒方法不当,而出现腹泻。

5.牛奶/大豆过敏

牛奶过敏的现象在小宝宝中也并不少见,牛奶过敏也能引起腹泻,有时候还会导致呕吐。

 

腹泻解决方法:

1.预防脱水,纠正脱水,继续饮食,合理用药。

2.不论母乳或人工喂养儿均应按时添加辅食,以满足营养需要。

3.采取混合喂养时,应注意饮食调配,不宜过多或过早喂米糊或粥食等食品,以免发生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。

4.母乳中含有多种小儿所需的多种消化酶和抗体,各种营养成分都非常适合儿童的消化和吸收,可中和大肠杆菌肠毒素,有预防感染埃希大肠杆菌的作用。

5.平时应加强户外活动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,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,避免感染各种疾病。

 
 
 

5

 
 

消 化 不 良

消化不良:

婴幼儿消化不良属于功能性消化不良,以反复发作的餐后饱胀、厌食、嗳气、恶心、呕吐、腹泻等为主要表现,且经各项检查排除器质性、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的一种常见临床综合征。

有调查称,超过1/3的一岁内宝宝都发生过喂养问题:溢奶、便秘、奶癣、胀气、腹泻、哭闹以及便便异常,通常医学上将出生婴儿头几个月出现的这些问题,归类为"喂养不耐受"。

发病原因:

①所吃食物不太易消化或不适合新婴幼儿食用;

②短时内吃过多的食物;

③食物搭配不合理。

主要有以下症状:

主要为腹胀、阵发性哭吵或烦躁、食欲不振、恶心、呕吐奶汁、便秘及腹泻、粪便中有奶瓣等,虽有腹胀但肠鸣音正常、触诊腹部无痛苦表情,可单独或多种症状出现。

消化不良解决方法:

01

一般治疗

 
 

父母要改善宝宝的生活方式,调整婴儿的饮食结构和习惯,去除与症状相关的可能发病因素,提高缓解症状的能力。

02

药物治疗

 
 

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其与进餐的关系,可选用促动力药、抗酸药和抑酸药,一般疗程2~4周。

03

肠道益生菌的应用

 
 

动物双歧杆菌等肠道益生菌能抑制肠道病原菌的生长、增强机体免疫功能,通过增强或降低消化道酶的活性,或产生各种消化酶而促进消化功能。

 

1、百年丹麦科汉森原装进口。

2、WHO、哈弗、耶鲁联合推荐菌株,LGG和Bb-12双优势菌株搭配。

3、卫计委公告2016年公布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种名单,临床研究涵盖早产儿到老年人的所有人群安全可靠。

4、采用微囊包埋冻干休眠技术,常温保存即可保持益生菌活性,保质期内保证单条内单菌株不少于60亿活菌。

5、丹麦CHR.HANSEN公司原产粉粒细腻,不粘牙,口感好,易撕材质,精心设计。

6、调理肠道菌平衡,有效缓解腹泻、便秘、消化不良等肠道疾病症状。

 

 
 
 

6

 
 

乳糖不耐受症


乳糖不耐受:

又称乳糖消化不良或乳糖吸收不良,是指人体内不产生分解乳糖的乳糖酶的状态。由于婴幼儿的肠道中不能分泌分解乳糖的酶,乳糖会在肠道中由细菌分解变成乳酸,从而破坏肠道的碱性环境,而使肠道分泌出大量的碱性消化液来中和乳酸。

发病原因:

在缺乏乳糖酶的情况下,人摄入的乳糖不能被消化吸收进血液,而是滞留在肠道。肠道细菌发酵分解乳糖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气体。造成腹胀、放屁。过量的乳糖还会升高肠道内部的渗透压,阻止对水分的吸收而导致腹泻。

(1)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

是由于乳糖酶先天性缺乏或活性不足引起,与种族和遗传有关,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。

(2) 继发性乳糖酶缺乏

某些药物或肠道感染而使乳糖酶分泌减少,多发生在肠炎后,肠绒毛顶端在肠炎时受损伤而出现酶的缺乏。

主要有以下症状:

主要症状是腹泻每日数次至10余次,大部分患儿肠道气体多,常带出少量粪便在尿布上。大便多为黄色或青绿色稀糊便,或呈蛋花汤样,泡沫多,有奶块,少数患儿有回奶或呕吐。患儿还会伴有腹胀和不同程度的不安、易哭闹,排便或经治疗后腹泻好转。

严重者可发生脱水、酸中毒、生长迟缓等,多无发热。

解决方法

婴儿乳糖不耐受症是婴儿的特殊体质决定的,无需特殊治疗。饮食治疗是非常有效的方法。对于新生儿和婴儿,可以用含蔗糖的大豆配方来替代含乳糖的奶制品;对于月龄较大的患儿,乳类的摄入量减少,饮食中如添加一些微生物性的β-半乳糖苷酶的制品,可以允许食入适当的含乳糖的食物。

 

 

宝妈在育儿的过程中要熟悉各种症状,了解发病原因,运用正确的方法处理,预防或减轻这些症状给宝宝带来的不舒适。